智能停车行业资讯
联系方式
- 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龙珠三路桃园名车广场A3栋4楼
- 电话:0755-83709783/83709623
- 传真:0755-83709761
- 手机:136 3162 2208
- 邮箱:szsfm1888@163.com
【安徽省合肥市】合肥:提高收费能否破解停车难?
为解决停车难,许多城市不约而同提高停车收费标准,试图通过价格调节供需矛盾,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停车场建设。那么,提高收费能否破解停车难呢?
收费看着涨,停车仍不易
“停车费越来越高,每天打车费比一天停车费要便宜得多。”8月6日,在合肥市三里庵一家公司上班的刘超告诉记者。几年前,他买了辆低档轿车,上下班“代步”。他回忆,那时路边停车还不收费,办公楼下面的停车场收费也很低,每月只象征性地收几十元钱的管理服务费;现在,免费的停车位找不到了,办公楼下面的停车场收费一涨再涨,已经让他“停不起”了。
从去年8月1日起,合肥市实施了新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,提高了公共停车场收费标准和部分路边停车位收费标准。根据这个办法,实施政府指导价的公共停车场,首小时收费4元,之后每小时收2元;路边停车位,以A级区域为例,首半小时收3元,以后每半小时收2元,累计收费。而商业性停车场自主定价,大部分收费在每小时5元以上。
“每月停车费要花掉近600元。”车主周女士粗略算了一笔账:上班时,停在单位附近的公共停车场,办了月票,每月300元;回家时,停在租的小区地下停车位,每月180元;周末开车去市里,停在路边临时车位或商业性停车场,每月100元钱左右。
“停车位周转率挺高,车主大多是短停即走的,一般停放时间都在两小时内。”桐城路美游城停车场管理员告诉记者,他们停车场是10元钱起步,超过2小时,每小时加收5元钱。马路斜对面就是政府建设的公共停车场,收费低得多,需要长时间停放的都会停到那里,“但这里有商场、医院、政府单位,停车位非常缺,白天基本都停满了”。
“半小时内就走,至少能省两块钱停车费。”在市区红星路上,一位雪佛兰车主将车停在路边停车位上,匆匆冲向路边服装店。该车主表示,她和朋友常常约好一块儿出门,只开一辆车,既方便停车又省停车费。
投资难盈利,资本多观望
“据我所知,目前合肥没有社会力量为经营停车业务投资建停车场。”一位曾在合肥经营商业停车位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商业性停车场大部分都是作为商场、写字楼的附属设施存在,并不能直接盈利。一些能盈利的市区地面停车位,是绝对的“香饽饽”,一般很难拿到经营权。他透露,通过关系拿到“经营权”,还要交一部分费用,然后自行收费,有的实施转包。
解决停车难,光靠涨价不行,还要适当增加停车位。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,建设公共停车场;一方面需要调动社会力量投入,推动停车市场化、产业化。日前,《合肥市鼓励公共停车场建设暂行办法》正式出台,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公共停车场,并给予适当政策奖励。
依据办法,社会资金投资新建、改扩建停车场,项目竣工验收后,可视情况享受人防专项补助资金;100个泊位以上的地下停车场、地上公共停车楼,还可以建设不超过总建筑面积20%的商业设施,用于汽车美容、快修、汽车租赁等商业增值服务。收费由经营者自主定价,只要向价格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并明码公布即可。
合肥市社会停车场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程毅认为,社会力量兴建停车场虽然可以自主定价,但价格高就会降低车位使用率,目前还很难做到靠停车业务盈利,必须允许其发展商业配套设施。国外及国内发达城市的成功做法,就是允许投资者增加停车场内商业使用面积,如建超市、汽车服务店等,以“副业”贴补停车业务。
“立体机械停车场是停车产业发展方向,但建设成本、维护费用太高,社会资本不愿进入。”程毅告诉记者,市区建筑密集,寸土寸金,只能建设立体机械停车场。但建设成本很高,建设用地每亩几百万元,而且很难拿到地,每个车位3到4万元,收回成本一般要10年左右。维护费也很高,按长江路停车场模式,100个车位,按政府指导价收费,停车收入每年仅够维护费和人工费。
产业有前景,机制需理顺
“从根本上解决停车问题,还是要从产业化角度来考量。”省政协委员张云燕认为,停车产业的商机和前景十分广阔,重视停车设施建设可以说一举多得。据她介绍,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,停车产业已成为年产值数十亿美元的大产业。比如美国的停车产业,每年收入约达260亿美元,占全美GDP的3.25%,并解决了100多万人就业。实行停车产业化,能够提供就业机会,增加政府税收,所得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就使得停车产业与城市交通形成了良性互动。
“现实中巨大的停车需求,只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。如果停车企业缺乏利益驱动,社会资本难以积聚,停车产业化也就无从谈起。”国内知名财经评论员、经济学博士马红漫认为,国内很多城市停车产业都有良好的社会需求,却无大量社会资本投入,主要原因在于停车设施建设成本过高,投资回报不明朗。
马红漫表示,停车场与房地产不同,房子卖了就能回收成本就能挣钱,而停车场项目投资大、回收期长,前期很难靠自身发展壮大。对于这种尚处于襁褓期的产业,政府要在前期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、商业模式,先谋而后动,将停车产业打造成具有自我造血机能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,在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的同时,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,真正实现“车主有位可停、经营者有钱可赚”的良性循环。
合肥市人大代表周海燕认为,停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管理规模化,运营专业化,投资社会化。政府可以将停车场投资建设的功能从现有的地产商中剥离出来,将配套费拿出来,注入到专业化停车场投资运营企业里,从而实现规模化管理。规模化管理可以带来专业化的运营,企业将会在所投资建设管理的区域内统一布局、配置停车供给,采用先进的停车设备,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降低运营成本、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,从而推动停车行业的健康、持续、快速发展。
●“根据经验,停车越难的地方,停车费越高。”——合肥市民刘超
●“我们停车位属于商场经营,收费高,停车的能快走就快走。”——合肥市桐城路美游城停车场管理员
●“一些能盈利的市区地面停车位,是绝对的‘香饽饽’,一般很难拿到经营权。”——一位曾在合肥经营商业停车位的公司负责人
●“立体机械停车场是停车产业发展方向,但建设成本、维护费用太高,社会资本不愿进入。”——合肥市社会停车场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程毅
●“在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的同时,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,真正实现‘车主有位可停、经营者有钱可赚’的良性循环。”——知名财经评论员马红漫
●“为引进社会投资人开辟政策渠道,引导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停车产业。”——合肥市人大代表周海燕
停车政策须“对症下药”
如何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政策,运用科学的价格手段,有针对性地解决停车难问题,记者专访有关专家和政协委员。
对话嘉宾:
王开玉 省社科院研究员
韩宪德 合肥市政协委员
齐勇 《汽车之友》杂志评论员
记者:如何建立科学的停车价格体系,使之在引导车辆合理停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?
韩宪德:可以灵活运用政府定价、政府指导价、市场调节价等多种方式,采取差别化费率调控停车需求和停车资源,以计时收费为主,计次收费为辅,按照“核心高于外围,地面高于地下,路内高于路外”的原则,实行由高到低的停车级差价格,强化停车需求调控管理。
同时,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公共停车场周边区域违章停车的执法力度,合理利用停车收费的价格杠杆调节地面与地下停车量不平衡问题,引导车辆停放到比较空闲的地下停车场;对时段性较强的停车场,采取“错时停车”措施;结合智慧城市建设,停车动态诱导系统和停车信息网,推广应用智能化、信息化手段引导规范有序停车。
记者:针对“车多位少”的现状,有部分专家和市民提出借鉴国外的“购车自备停车位”政策,对此你如何看待?
齐勇:停车位的长期租用费价格高于汽车自身价值的现象,在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,而在我国却一直是花大钱买车、花小钱或不花钱停车。在我们的邻国日本,1962年开始推行“购车自备停车位”政策,虽然不强调停车位一定要个人拥有(可以租用),但所有车辆(含公务车)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自己解决停车位且必须是路外停车位。此举有效地推动了停车产业的发展,使日本路外停车场随处可见。
就我国而言,人们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。停车场作为公共配套设施的定位应当逐步淡化,将其转变为按需购置的私人财产(不动产),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。相应的政策应包括停车位的确权,并允许其流通。这个问题的解决,是促进汽车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记者:在引导和推进停车产业发展中,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?
王开玉:停车产业是由停车场规划、投资、建设、运维以及政府管理等活动构成的有机完整产业体系。停车产业化不仅仅是停车各环节向企业化经营转变的过程,也是对现有停车服务行业的整合,在纵向上实行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经营的一体化,在横向上对资金、技术、人才进行集约经营,实现供给的专业化和服务的社会化。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才能实现。
无论规划制定、政策导向、还是建设管理和技术支持,都离不开政府行为。当前需要明确停车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及管理体系,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,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,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并针对城市泊位分布、动静态交通控制协调等方面完善规划,为投资建设者提供指导和依据。
评论:“一涨就灵”是一厢情愿(吴林红)
市场经济条件下,面对经济社会难题,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市场手段。各大城市围绕停车难的公共决策便是如此。比如广州市优化调整停车场差别化收费方案从8月1日起实施,被媒体称为“国内最贵停车场收费方案”。当下,停车费一路看涨已是大势所趋,但“停车贵”能治好“停车难”吗?从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,恐怕很难。
当然,价格是市场最有效的杠杆。但客观地说,目前许多城市停车收费都不是真正市场行为,而是政府管制行为。从纯市场的角度看,一些收费政策都有缺陷:地上地下、路内路外的停车收费差别较小,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,导致停车资源利用不均衡;收费标准整体偏低,既不能有效控制社会的停车需求,也不能合理满足资本的回报要求;对经营性停车场收费标准的核定,没有充分体现区位价值,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作用,等等。这些缺陷都削弱了收费政策的实施效果。因此,期望“一涨就灵”,注定一厢情愿。
适当增加资源供给,是缓解停车难的另一重要路径。许多城市除了加大财政投入、兴建公共停车场外,还纷纷倡导引入社会资本、加快停车场建设。这个思路虽然符合发展潮流,但一直“叫好不叫座”,主要因为停车场前期投资太大,回报率比较低,回收成本太慢。有媒体报道,杭州市兴建160个泊位的停车场造价达2500万元,即使是10元/小时的收费标准,收回成本也起码要10到15年。可见,对社会投资来说,停车费涨价吸引力非常有限。这种情况下,“有需求无市场”就是必然结果,建停车场还是主要靠财政掏钱。
从经济学角度看,停车场属于准公共物品,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。准公共物品的提供,经常会面临两难困境:交由私人经营,可能损害一定公共利益;政府垄断经营,极易出现效率不高现象。不打破两难困境,调整收费政策,只治标不治本。只有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、市场主体作用,才能找到破解停车难的正确路径。
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规划引导、政策扶持、科学管理,旨在为市场扫除障碍、保驾护航。各地要科学编制完整的停车规划,研究制订适合城市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停车政策。针对停车场“投入大、回报低、回本慢”等问题,政府应研究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扶持政策,从土地出让、税收减免、配套商业等方面,给予社会力量更多支持。
发挥市场主体作用,旨在优化停车资源配置。经营性停车场要以“谁投资,谁受益,保本微利”为原则,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,停车价格让市场说了算,使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。同时,要适时出台停车场经营管理办法和停车位出让、转让办法等相关政策,解决停车场、停车泊位的权属、交易方面存在的障碍,推动车位进入市场流通,提高资金回收水平,促进停车市场健康发育和有效运转。
延伸阅读:
城市智能道路停车收费管理系统解决方案>>>
发布日期:2014-08-19